“螳螂捕蝉,黄雀在后”,指的是用精心的计谋对付敌人,这个典故来源于《庄子·外物》。传说中有这样一个故事:螳螂与蝉之间发生了争执,螳螂得知蝉想要摘下桂树上的叶子,就提议让蝉乘机摘桂果来充饥,不料经过一段时间蝉在摘完桂果回家的路上被螳螂一口吞掉了。
继续发掘此典故的内涵,我们会发现,人们对螳螂捕蝉的意思在不同场合下有着截然不同的理解。在权谋之计方面,人们常常会拿“螳螂捕蝉”做比喻,比喻发挥智谋就是要当好“螳螂”,随时伺机对付敌人。因此可以理解为,权谋之计就是需要耐心的等待时机,而不能急于求成,因为好的时机往往来自于敌人的疏忽与他们自己出现的失误。
在商业谈判中,“螳螂捕蝉”也被广泛地运用。比如,在商业合同中,总会存在一些企业想从另一家企业获得更多利益的情况。这时候用“螳螂捕蝉”这一谚语来提示企业高层,要想占尽便宜就必须先让对手落入一种受伤的心态之中。在商场上,要占据更多的优势地位,就需要提前做好一系列的准备工作,结合实际情况设计出合适的方案。
在生活中,“螳螂捕蝉”也能够有所指导。比如,每天手头工作的事情太多,让人感到束手无策,不知如何是好。然而,思考借助事情发展的机会来解决问题,也许会有出乎意料的奇效。或者,在学习上,如果能够通过指引他人来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,则能够让自己避免未来的学习瓶颈。
“螳螂捕蝉”这一典故,不仅在故事中有内涵,在生活、商业等方面也有指导意义。人们可以通过深入解读,更好地引导行为,做好斗争准备,获取更多成功的机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