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,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,各级政府正加紧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。一些省份已经在试点基础上进行深入推进,职责明晰、效能提升,让事业单位更加有效地为人民服务。 一是职责明确,事业单位分类清晰 分类是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中心任务,区分和界定事业单位的分类是合理、科学划分事业单位的前提。2018年6月份,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 professor/MBA supervisor 赵红武介绍,事业单位分类分类:一是公益性事业单位;二是非公益性事业单位;三是增收型事业单位。 分类的启动使事业单位的职责明晰,不同类型的事业单位都要明确自己的定位、任务、职能,把中央和地方的政策要求贯穿始终,增强内部管理与服务水平。2019年初,各地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文件,配给、支持和规范各个事业单位的职责,理顺职责关系,明确服务对象,落实服务承诺,增加事业单位在精神文明建设、科技创新、社会治理、服务保障等领域的影响力和竞争力。 二是效能提升,提高社会服务水平 事业单位的效能提升,也是分类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,关系到政府服务水平和国家治理效能。在政策和经济基础的同时,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还需要在管理和制度上提高效能。如何提高效率?各地开展了一系列探索和试验。例如,在人事任免、资质评审、绩效考核、土地、资产、后勤保障、职业素养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,加大“放管服”改革力度,减少事项和程序,压缩办事环节,提高服务效率。 总体来讲,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,并不断推向深入。目前,各级政府正在积极研究、落实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政策、制度和各项措施,促进事业单位的改革和提升,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