乙类传染病是指由乙型肝炎病毒、病毒性出血热、伤寒、副伤寒等传播的传染病。近年来,我国乙类传染病疫情呈现多样化,防控形势严峻。为加强乙类传染病防治工作,国家卫健委发布了《乙型肝炎预防和控制技术指南(2019年版)》《病毒性出血热防控技术规程(2019年版)》《伤寒与副伤寒预防及控制技术指南(2018年版)》,明确了医疗机构、学校、企事业单位等场所应做好的防控措施,对病例的报告和隔离治疗要求等内容。同时,各地卫生健康部门也应引导群众,提高公众防范意识,做好个人和环境卫生管理,协助保障公共卫生安全。
乙类传染病管理
针对乙类传染病的管理,应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,采取科学、合理、有效的监测、预测、预警、预防、控制措施,防止疫情扩散。
同时,积极开展乙类传染病的宣传教育,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,减少乙类传染病的发生风险。
应建立健全乙类传染病的应急预案和处置方案,加强畜禽等重点行业乙类传染病的监测、管控和防治工作。并且,建立乙类传染病的报告制度,建立报告机构和报告人员的联动,从源头上防控乙类传染病的发生。
乙类传染病管理及防控
乙类传染病是指由病毒、细菌、螺旋体、立克次体、支原体、真菌和寄生虫等病原体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,主要包括病毒性肝炎、狂犬病、流行性出血热、人类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、人感染H7N9禽流感等。乙类传染病的管理与防控一直是政府、社区和市场各方共同努力的重点工作。
管理方面,各级疾控中心对乙类传染病疫情进行监测和报告,重点区域和人群实施强化监测,卫生防疫机构和医疗机构对病人实施严格管控和隔离,有效遏制了疫情的传播蔓延。
防控方面,加强健康教育和宣传,提高公众的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,加强人畜环境卫生,在市场、物流和野外等重点环节落实各项防控措施。
乙类传染病的防治需要各级政府、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等各方共同努力,加强信息共享、协同配合,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作用,才能够切实有效地完成乙类传染病的管理和防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