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 文化信息 > 舌战群儒的故事(舌战群儒的故事:苏轼与黄庭坚的文学之争)

舌战群儒的故事(舌战群儒的故事:苏轼与黄庭坚的文学之争)

来源:惠钧信息网

南宋咸淳二年,东坡居士苏轼与黄庭坚之间的文学之争掀起轩然大波。这篇文章将为大家讲述这段著名的「舌战群儒」故事的来龙去脉。

其时,苏轼已经被贬居黄州数年,黄庭坚来探望,一唱一和便谈起了你谦我让的辩题。其中一个议题是「诗以言志,文以载道」,即诗应表达志向,文应承载人生价值。苏轼全程以诗论文,黄庭坚则主张文心。黄庭坚首推《庄子》,苏轼反对并批判,即《庄子》是一篇空话文,没有文化价值。黄庭坚则持《文心雕龙》论文风云,苏轼反对认为《文心雕龙》陈旧模式,应该发展新的文学风格。两大文化巨子在庄子《逍遥游》中的「天地不仁,以万物为刍狗」贬低了各自的文风,黄庭坚认为这种说法是当世有名的好句子,苏轼则认为这是借道士之口,无法称之为好句子。

此次文学之争传遍天下,当时就有人在黄州城外等候,抄录途中谈话。甚至有一位文人自作聪明,将二人座中过足了劲的神色妙笔生动地撰下笔记,尽情赞美苏轼,并贬低黄庭坚的文才,差遣人将之寄上大江,谁料反被苏轼收了件,大骂这文人不懂得世故之略。这篇被苏轼调侃为「坊间小儿童曲」的笔记成了流传至今的《潘郎谷记》。

舌战群儒直批开脉,唤觉文坛。这不仅是苏黄二人间的争端,更是文学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事件,可以说双方的坚持与争论,最终都成为了中国文化瑰宝。苏轼和黄庭坚的争执,展现了南宋文学的多元化、思想的激烈对抗,也让中国传统文化中「君子之交淡如水」的宽容做法提出了新的考验。

舌战群儒的故事:夏侯惇和曹操之间的智慧对决

在中国古代,舌战群儒的故事屡见不鲜。其中,夏侯惇和曹操之间的智慧对决更是经典之一。

据《三国演义》记载,当时曹操身患病,眼看自己的势力和名声都将受到打击,便将夏侯惇叫到床前商量对策。

夏侯惇面对曹操的问题,想了想便拿起了竹笔,在地上写下了“无病呻吟”四个字。曹操见了大惊,不解地问夏侯惇究竟意味何在。

夏侯惇解释道:“您的身体并没有什么大碍,但是您不停地呻吟和抱怨,让外界误以为您身体状况很糟糕,这样只会让您的势力和名声受到损害。如果您突然好起来,就会显得十分突兀,逆势而行。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装假,让每个人都以为您身体状况不佳,维护您的形象和势力。”

曹操听了夏侯惇的话,恍然大悟,心中十分佩服。于是,他便按照夏侯惇的建议做了,并最终摆脱了病痛、恢复了健康。

舌战群儒的故事

战国时期,墨家的精神领袖兼三墨子之一的墨子,是一位崇尚爱与和平的思想家,不仅发明了很多机械装置,还主张实行非攻政策,反对战争。当时,墨子的思想受到不少的争议和质疑。

一天,一位名叫扬雄的儒家经学家找到了墨子,并向他提出了质疑:“大家知道,兵器乃是国家利器,常备不患外患,不备则有祸,难道你要废弃兵器,把命运放在别人的手里吗?”

墨子丝毫不慌不忙地回答道:“兵器、战争都是夺取别人的利益,伤害别人的行为。你我之间接触的也是人啊,如果我们可以和平相处,不分高低贫富,不伤害彼此,就可以实现和谐社会,达到真正的利益共享。”

最后,经过墨子一番感人至深的论辩,扬雄被墨子的思想折服了,也同样信服了墨子的观点。

相关信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