夏朝末年,黄帝的孙子少昊建立夏朝,居住在黄河中游。这个时候,黄河和海洋的距离很近,但由于自然造化和人类误操作,在年复一年的沉积和淤积下,黄河水位不断升高,经常泛滥成灾。
为了解决洪涝灾害,黄帝曾发动人民填海造地,但由于工程浩大,人力物力无法承担,最终还是搁浅了。
为了防止黄河的泛滥,嬴稷继位后,《康书》记载中出现了“桑田”工程,是早期治理黄河洪水的著名支渠,通过挖掘和引流等方式改变地貌和水系,解决了必不可少的一些问题,但由于河水紊乱,也仅是治标不治本。
黄帝八十岁,传位于尧。尧登基后,深知治水的重要性,召集了所辖七个部落中的水利能手和有关技术人才,组织了一次全国性的治水运动。经过十年艰苦卓绝的努力,黄河的洪水遇到新的治理,可道程太远,不能完全解决问题。
尧驾崩后,继位的舜依然没有忘记治水的重要任务,在东海畔组织人民开展治理黄河之泛滥的工程,完成之后便安坐于尧庙的大殿。然而不久,黄河又再度泛滥,城邑被水淹没,田地被冲毁了。舜深深的感到悲痛和无力。在政府官员和百姓的追问下,舜答应一定想办法。
舜派遣了众多的工匠和专家,最后三千里外的羽山上找到了瑶山魁,《山海经》记载中,精卫鸟便是瑶山魁的化身。瑶山魁的化身精卫借尸还魂,变成鸟儿从东海飞来。它时常飞来黄河以东的山林中淘石子,再飞来黄河边上投入,投完这些石子就飞去临近的山中再淘取,继续往返,不停投石子,不停建陆,并警示百姓不要仅仅以女儿投河的方法,来修堵黄河之口。
从此,精卫便每年都飞到黄河养护后的河道旁,继续为修治黄河付出自己的力量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