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动过缓是心脏起搏器自律性缺陷或心房室结问题造成的一种疾病,病人的心脏跳动缓慢,有时甚至不达到正常范围,会影响到血液循环,导致人感到气短、头昏、乏力等不适症状。
如果长期存在心动过缓,会增加心脏负担,影响身体的健康。不仅如此,它也易诱发其他疾病,如代谢障碍、呼吸系统疾病、心脑血管疾病等等。
所以出现心动过缓的症状时,需要及时去医院就诊。检查后,医生会通过设定心脏起搏器等方式进行治疗,来控制病情,避免出现更为严重的后果。
心动过缓如何产生及预防方法
什么是心动过缓
心动过缓的定义是指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少于60次,一般说36次/分(静息时)以下可诊断慢性窦性心动过缓。心动过缓可能会出现以下症状:
- 低心率症状,比如头晕、昏厥、心悸、胸痛等;
- 睡眠质量降低,因心跳过缓而影响血液运输,引致四肢无力、经常疲劳、喉咙部分疼痛等症状;
- 明显的晕厥发作或晕厥风险提高,患者突然发生心律失常,使身体骤然没了力气,耳鸣、视力模糊甚至暂时失去意识等;
- 严重缺氧,造成全身性疲劳传出,腿部酸痛、胸闷等不适症状;
- 睡眠不足,身体失去平衡,容易并发症,一定程度上危及家庭和工作生活中的安全性;
由于心动过缓的症状与其他健康问题相似,因此检查诊断肯定有相应的流程和方法。如果您认为自己已经出现了心动过缓的症状,那么就应该尽快就医,以便有更准确的诊断结果。
心动过缓的预防方法
- 生活纪律,例如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,戒烟戒酒,注意休息等;
- 定期锻炼身体,以加强心肺功能,适当练习运动或伸展运动,增加身体灵活性;
- 保持心情愉悦,避免压力过大;
- 检查并治疗其他病患,以减少心动过缓发生的风险;
- 遵从医生的治疗方案,确保不意外手术或误诊。
心动过缓可能减少大脑供血量
心动过缓是指心率低于正常范围,其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加。目前,心动过缓的患者数量越来越多,而且常谈起心动过缓就会想到心脏问题。然而,最新研究发现心动过缓还会伴随着大脑血供量的降低,对大脑有着潜在的不良影响。
科学家对15740名中老年人进行的研究表明,心率低于60次/分的患者相比其他人,他们的大脑血供量会减少10%。这一研究结果提示了心率过低会导致大脑血供减少的可能性。而大脑缺氧是导致脑血栓或脑梗塞等严重疾病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,因此,心动过缓如果得不到妥善的处理,可能会增加人们患上脑血管疾病的风险。
研究人员建议,心动过缓患者应该及时就医,得到正确的诊治方式和治疗方案,保障大脑血供量在恰当的水平上运行,从而预防患上严重脑血管疾病的风险。